由于汽車整車廠轉移成本壓力、產能利用率水平不高等因素,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率正在下降,面臨風險俱增。
統計顯示,近幾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率一直呈現下降水平。從2009~2012年,分別為10.4%、9.5%、8.2%和7.8%,2013 年一季度的利潤率下降到5.8%。相反,整車廠通過向零部件供應商和經銷商轉嫁成本,2011~2012年的利潤率由6.9%上升到7.4%。
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和現狀是: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整車廠的需求放緩,整車廠客戶轉向成本更低的供應商;缺乏足夠資源;出口市場無復蘇。行業危機四伏,面臨洗牌。
其一,激烈的價格競爭將進一步惡化零部件供應商的生存環境,有76.7%的受訪者表示價格競爭是2013年最嚴峻的挑戰。價格競爭的背后暴露了中國汽車 零部件企業技術來源單一和服務能力差的問題。目前整個中國零部件行業的技術來源很單一,主要是合資合作、技術引進或者自主開發。中國的零部件企業缺少技術含量,所以只能拼價格,價格的惡性競爭非常嚴重。
其二,主機廠每年都有一個針對零部件供應商的降價幅度,一旦到了極限就反彈,零部件企業也醞釀提價,但是提不上來。實際上,零部件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也非常差,應收賬款拖欠嚴重,不僅導致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甚至影響生存。
其三,目前有超過70%的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產能利用率低于80%,產能不能完全釋放對于供應商來說是致命傷,為盈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零部件行業 的產能過剩與整車廠的產能過剩以及整車廠推出的超級平臺戰略,要求零部件供應商不斷加大投入有很大的關系。由于整車廠推出的“超級平臺”策略,零部件供應 商不得不加大投資,與全球整車廠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以繼續為整車廠的制造平臺提供零部件。但是要達到足夠的生產規模和成本效益,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剩下 的時間不多了,更面臨著失去市場份額的危機。
其四,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的重要利潤來源于出口部分。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2年中國 汽車零部件出口收入為587億元,而出口的目的地主要是北美、西歐等成熟市場。但中國零部件供應商主要以價格作為競爭武器,而非技術,像電子、發動機等市 場仍被國際供應商所控制。
面對不利局面,中國零部件企業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技術含量、具備全面的服務能力,而且不能再做低價的惡性競爭。比如 國內的自主品牌長城、上汽,也開始不“唯價格論”,而是看重“保證能力”,也就是保證質量,同時能夠持續提供服務的能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應對措施包 括:滲透入新的車型;競爭性定價;擴大銷售渠道;擴張到新的汽車細分市場;制造布局地理分步擴張;提高出口銷售。
另外,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需要加強在全球的生產布局,增加在工程及供應支援方面的投資,以適應其整車廠客戶的高度復雜的全球設計需求。在目前有限的全球網絡下,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 商需要進行海外收購,以避免在全球競爭下,被邊緣化。這樣才能降低風險,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