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零部件行業競爭格局非常簡單明了——跨國零部件商推動著“本土化戰車”步步逼近,靠合資獲取核心技術的戰略宣告失敗;本土零部件商節節敗退。
跨國零部件巨頭無一不把中國納入其重點開拓市場之中。從成立辦事處到合資,然后再反過來收購,在這一系列市場運作下,形成了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總體格局和現狀——三資并存。
按照資本屬性劃分國內零部件企業大致有三類,一類是中外合資企業,其成立背景主要是產業政策因素,如上海聯電、科力美等;一類是外方獨資企業,如天津電裝電機、飛思卡爾等,世界零部件百強榜單上的企業絕大多數都在中國落地,或合資或獨資;第三類是中資企業即本土企業,本土企業中又分為民營及混合所有制(主要是國企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多與整車企業有資本紐帶關聯,體量相對較大。
一直以來,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合資或合資變獨資的方式,致力于滲透、擴大與全面控制中國市場份額,諸如采埃孚ZF、康明斯、巴斯夫、博世、德爾福、西門子、大陸集團、電裝、李爾、道依茨、博格華納、固特異、德納、固鉑、輝門、美馳、德納、TRW天合、偉世通、奧托立夫等國際零部件巨頭。
大多數本土企業是從傳統卡車零部件配套逐漸發展起來的,經歷了為轎車或全系列車型配套的轉型,淘汰了一批企業,被兼并了一些企業,部分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形成一定規模和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還缺乏成長能力,在外資零部件企業強勢壓迫下,在整車企業產品不斷升級、對零部件供貨條件越來越嚴格的約束下,本土企業盈利空間越加有限,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一些與整車企業有資本紐帶關系的企業或許稍好,有相當一部分獨立供應商甚至在用其他業務“養”零部件,還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干脆“打不贏就走”,很多都逃不了被跨國零部件巨頭“招安”的命運。零部件采購權基本全掌握在合資外方的手中,合資企業中方完全沒有主導權。
跨國零部件外資獨資或合資企業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本地化,當下已經徹底改變了中國現有零部件企業的格局。隨著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零部件發展滯后對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更加凸顯。
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經形成了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湖北地區、中西部地區五大板塊,部分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實力也提升了很多,出現了一些在細分市場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例如,法士特在泰國設廠,福耀玻璃宣布將分別在俄羅斯卡盧加州、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立獨資生產線等,國際化布局的初步顯現也預示著國內零部件公司實力的不斷增強;而無論是配套市場還是售后業務,只有找準自身定位,同時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