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旱逢甘霖,一直以來自力更生、政策傾斜較少的家電行業,終于迎來了政策利好。“中國制造2025”產業規劃出爐后,各家電企業歡欣鼓舞,欲借力產業規劃謀轉型。
互聯網工廠、工業4.0日前成為各大家電企業津津樂道的話題。近期,《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各大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創新和改革,希望借力“中國制造2025”在行業洗牌期搶占先機。
家電業爭相互聯網化
用戶參與設計產品、全程無人生產再不是夢想。近日,首批由全球用戶參與定制的滾筒洗衣機已在海爾洗衣機互聯工廠下線。海爾集團互聯網工廠已經落地。海爾方面認為,互聯網工廠的意義在于做到企業和用戶真正的融為一體,創造出用戶的最佳生活體驗。海爾要為用戶大規模的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真正的實現用戶和企業的零距離。其他企業的互聯網戰略正在穩步推進中。長虹集團新聞發言人劉海中認為互聯網工廠應該具備“定制、互聯、可視的特點”。
實際上,近幾個月國內家電企業在互聯網工廠方面的探索可視為產業升級的嘗試。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規劃后,家電企業努力尋求改革的抓手。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它并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
“我國制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中國制造業可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2045年中國制造業可望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介紹了工業強國戰略的三階段規劃。
2025戰略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的規劃。工業4.0最開始是德國提出來的,本質就是產品要智能化,制造要智能化。家電業與高科技密切相關,新戰略甫一提出,不少朝著智能化與互聯網企業融合方向轉型的家電企業信心就為之大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表示,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亟須進行產業升級。
家電業其轉型升級不僅僅是生產線的升級,更是智能化的變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的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不斷融合,為家電制造業孕育了產業智能化、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提供了支撐,“互聯網+”概念應運而生。實際上,工業強國戰略是中國家電業戰略轉型的引擎。中國企業的高端化戰略肇始于2010年。今年上海家博會各家電企業的轉型初戰告捷。不管創維的智慧家庭系統還是TCL雙+智慧家庭平臺,以及四川長虹智慧家庭整體解決方案都透露出中國家電業從“制取規模”到“智取利潤”的思路轉換。
面對2025年,家電行業是要全盤顛覆還是局部創新,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指出:“在創新方面,中國企業也可以效仿韓國企業。”他認為三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就得益于局部創新的成功。通過產品局部領域的創新,企業可以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使產品取得更高的品牌價值。此外,創新不僅局限于技術,還包括管理創新,中國企業應該學習國際化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在管理、銷售、營運、品牌戰略等方面,也要與國際化接軌。
產業洗牌在即
工業2025的推進將拉大企業差距,工業2025戰略需要企業進行產業布局改革,以互聯網工廠為例,需求企業提前投入。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在布局上速度難以很快跟進。此外難以互聯網化的企業,也將存在與用戶溝通的障礙。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介紹:“比如用戶認為一款空調很漂亮,選擇一個白色或者紅色的面板,馬上可以下單到工廠,進行定制,這就是信息化。”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話語權無限擴大,海爾則直面用戶,不斷交互用戶,讓用戶參與產品設計、研發、制造。
互聯網化程度不足的企業,在與用戶溝通中將出現障礙。此外成本競爭力也會出現差異。互聯網工廠的折舊期一過,大型互聯網工廠的邊際效益將凸顯,成本競爭力將大大增強,而未互聯網化的企業競爭力不足,則加速了企業洗牌的速度。
工業2025戰略的實施行業內將出現馬太效應,但小的企業并不會消失,而將出現兼并潮,大型企業將通過價值鏈的創新和調整,引領“大眾參與時代”的到來。在產業鏈環節引入參與者。通過資源的共享,其他無法靠一己之力互聯網化、或者在研發生產中無明顯優勢的企業,可以分享大型的零邊際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