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鼓勵政策的發布,跨國車企紛紛抓緊時間規劃到中西部建廠。對于新一輪的產能向西部轉移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暫且不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大車企都在期望中國汽車整體市場能蓬勃發展。
目前來看,在中西部地區的汽車產業基礎要么很薄弱、要么處于空白,鼓勵外資進入中西部地區投資建廠,無疑是一件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好事。但在鼓勵政策下,很可能演變為地方政府給錢給地給政策,各種明補暗補使勁補,讓企業在當地投資瞬間膨脹,導致汽車產業并非成為市場經濟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是政府驅動投資模式的伴生品。
耐人尋味的是,在前不久一個汽車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按照相關數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汽車規劃產能過剩跡象將十分明顯。畢馬威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16年,中國汽車閑置產能將上升至900萬輛。
可見,汽車產業乃至中國制造業整體,其長遠之計仍然是被反復念叨的轉型和創新,面向國內市場,撬動國內消費。這已是共識,也應是常識,但在實踐中卻經常出現用市場換投資的反常舉動。
對于國內的汽車制造業,避免長痛的長遠之計在于扎根國內市場需求,這要求更高的技術含量,而不是更高的產量。隨著東部市場的飽和以及越來越多的城市限購、限行,合資品牌、合資自主低端車型都在快速涌入中西部。可以預見,新的政策導向將加劇合資品牌向中西部轉移低端產品產能的趨勢。
因此,吸引投資不應僅依賴市場一條路。政府要采取限制市場準入、嚴格項目審批、先進產能等量置換落后產能等措施,對引進的外資項目進行優化選擇。不能再造成過去光伏產業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道理其實簡單明了,就看政府在引進高端制造的汽車產業的方式上如何具體選擇了。